心包:
又稱心膜、心包絡或膻中,為包裹整顆心臟的雙層堅靭膜囊,雙層心包之間腔隙則為心包腔,其中有心包液可潤滑心肌以免除心臟受外來撞擊或與胸腔摩擦而受傷。心包亦具反映心臟某些功能的作用,如喜樂(註7)、熱病(註8)等,所以稱心包能「代心行令,代心受邪」。
三焦:為上焦、中焦與下焦之統稱,與心包對應,主身體代謝,然於西醫中並無此器官或功能系統,而於中醫概念為血氣與水液運行至五臟六腑之途徑,依《黃帝內經》言:「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可知其功能各有差異:上焦包括肺及心,「霧」指心肺宣發功能,即血氣及津液如霧氣般宣發散布至全身之功能,下焦包括脾及胃,「漚」指脾胃消化功能,即脾胃運化水穀食物時,水穀會被分解消化為泡沫的功能,下焦包括肝、膽、腎、膀胱、大腸、小腸,「瀆」指下焦器官排泄濁物功能,即將脾胃消化後之水穀分出清濁,濁物則隨各相應器官排出體外,亦因此《本草綱目》便言:「上焦主納,中焦主化,下焦主出」,各司其職調節各臟腑間之血氣與水液,若其功能失衡亦會引起臟腑疾病,所以三焦雖非實際臟腑器官,但對其功能調養部分亦不容忽視。
可知五臟六腑是無法以肉眼直接看穿之重要功能器官,且各臟腑間之層層連結、相應合作又如此微妙至極,要能透徹知曉實不容易,更何況有些體內疾病肇因若非已有外在病徵,一般人不會意識到該就醫問診了,甚可能因對臟腑基本認知不足而用錯養生法以至於落得適得其反之情,於此簡單介紹五臟六腑基本功能除期各位能對自己身體有基礎了解,更是要意識到臟腑之重要性,若想養生建議可多蒐集些資料,甚可找醫生確診諮詢,以期有正確且適合自己的養生法。加上中國各派養生法實妙不可言,歷千百年的人體臟腑、肌理、氣理、脈理、經絡、疾病與療癒法等,能於無任何科學儀器輔助之下有著不同珍貴醫典文獻詳細紀載其功能效用,且於生理功能與解剖學部分已被現代西醫證實其準確性,甚超越原西醫所認知,即便無法以肉眼能評斷之部分如氣理、脈理、經絡與療癒法等對西方醫學來說仍是個不可思議之謎,但卻又無法否認其實際功效;另雖近代有紅外線、氣磁儀等科技設備可測量或探究人體氣場或能量之增減差異,然仍無法確切探究出所謂天人合一,人隨自然運行之妙理效用,亦因此靜坐、氣功、丹道等道家養生功法才會於近年來瘋迷全球,讓人人皆談自然養生,卻又無法量化人與大自然氣場能兩相應之理。
說到底這世上只有一套通用的日常養生理念—順應自然,從日常生活中養護身體、愛惜生命;但並沒有一套人人通用且完整的日常養生法,畢竟個人領略、思維、體質與生活環境等之不同,適宜養生之方法便會稍有差異,建議可多方參考但無須比較,且需對人體器官組織機能有基本認知,配合有正確的養生觀念,再從中找到適合個人之日常養生方法,即可做到不只是減少疾病纏身,更能提升生活品質,達到中國人養生所追求的「長生久視」。
註 :
7. 《素問.靈蘭秘典論》所提:「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可知喜樂發自內心,此心所指為心包,而非心臟。
8. 《靈樞.邪客》言及:「心脈也。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臟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心臟為人身之君主,不能受寒熱,所以當寒熱入侵則心包絡當先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