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養生,就是要生活化」及「養生的核心 - 陰陽調和治未病」此兩篇文章中已與各位分享要達到真正的健康養生需要實踐在日常生活的行、衣、坐、臥間,而在此間除留意外在感知-五官、四肢、皮膚等地因應行為,內在感知-五臟六腑的陰陽調和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基礎。
人體「五臟」為:心、肝、脾、肺、腎,「臟」意指藏,屬陰為「裡」,以形象而言就是把組織充實不外泄的器官藏在體內,以功能性來說則指生成、轉化和儲藏精氣養份的器官;「六腑」則為:小腸、膽、胃、大腸、膀胱、三焦,「腑」意指空,屬陽為「表」,為中空有腔的器官,具納受、傳導、消化和排泄的功能。
另外人體能適存於大自然中,此五臟六腑不僅分別有其功能性以維持身體機能的正常運作,還有與大自然相應的主運作時節及利於營衛的色味等,以期達順應自然而生之道,養生家甚以此做為天人合一之煉氣修丹根本基論(註1),可見五臟六腑之於人體之重要性,於日常養生之際務必配合個人五臟六腑之運作以期達養生之效。
接下來我們將陸續介紹五臟六腑主功能效用,讓各位對臟腑機能有基本認識,進而可選擇適當的日常養生方法。
註:
1. 春秋《管子》卷14〈水地〉:「五味者何?曰五藏。酸主脾,鹹主肺,辛主腎,苦主肝,甘主心。」
戰國《素問》〈五藏別論篇〉:「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
西晉魏夫人《黃庭經》:「歷觀五藏視節度,六府修治潔如素。」
西晉葛洪《抱朴子》∶「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則傷脾,苦多則傷肺,辛多則傷肝,咸多傷心,甘多則傷腎。」
等許多醫典丹道古籍皆可見關於臟腑調養之記載。
6. 春主生,夏主长,季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人體機能配合此五季消長而有其不同調養之理。
7. 長夏又稱季夏係指夏秋兩季交遞之際,約莫每年國曆7、8兩月交月之時。參《黃帝內經》與《素問•六節藏象論》王冰次注可知因五行配五臟源於天時四季,然少一季於是以農曆六月土配脾土,而火生土,六月長在夏中而旺,故稱長夏。
8.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生者為母,如腎水生肝木,腎為母,肝為子。
五行相剋: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
剋者為制,如腎水剋心火,心為腎所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