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身心發展越趨早熟,特別是青少年對性的好奇,使得情愛關係發展的年齡層逐年遞減,最後往往以遺憾、後悔收場。
美國心理學家史登伯格曾提出的「愛情三元素理論」,裏頭包含了動機、情緒與認知。動機會讓彼此感到親密,進一步的心靈交流以建立默契、信賴感與安全感;情緒方面會使雙方產生激情而衍生強烈的吸引力、浪漫想像甚至想多與對方接觸;認知則是共守承諾,全心全意為愛奉獻,並進入一同面對未來、同心經營家庭關係。
三元素的作用如同邊三角形,是為構成完整的愛情的主要條件,不僅缺一不可還得平衡發展。然而,現今青少年已錯把激情誤為愛情的全部,愛情三元素的失衡釀造諸多社會情殺事件,可謂社會之亂源。哪麼,該如何在愛情懵懂初期簡易地辨別自已感情觀?
首先可試著釐清什麼是「興趣」、「喜歡」。「興趣」能讓你全心全意地投入時間與精力,好比喜歡的數學科目,既使在難解的題目都會想盡辦法克服解題,甚至探究其理;若僅僅是「喜歡」常常是偶然的成就感所促成的激情,對於一件事的續航力與熱情往往三分鐘熱度,多技不精且帶有不定性的特質。
「愛情三元素理論」對於正值發育期的小學生、國中生也許難懂也難以體會,不仿用「興趣」與「喜歡」也許能簡單辨別什麼是純喜歡(欣賞),什麼才是愛情。爾後填寫志願也可善用此法,選擇自己真正感「興趣」的科系,才不至因過度感性(一時激情)而失真,枉費了大學四年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