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解析】
《道德經》一書,是老子闡釋他個人的哲學思想與治國理念,也是對當時社會現象的一種批判。我們都知道周朝當時是以非中原地區的邊疆小部落起兵「造反」而奪得天下,因此初得天下的姬氏宗族,透國井田及封建制度來做權利與資源的分配,進而得到其他勢力的支持以穩固政權,同時,也不斷強調周朝取得天下是因為「有德」而獲得上天的認可來取代「無德」的殷商紂王,以此合理化其「造反」的正當性。
故而周初在周公的努力下,為周朝奠定了「賢」、「德」、「禮」等立國的主流思想,後繼者儒家的孔子,更是賣力鼓吹禮教與賢德,這些看在崇尚自然之道的老子眼中,自然是覺得愚蠢不堪。
老子認為,上位者,在國家舉才之時,不要只是著重於表象或道聽塗說一些美名就以此判斷一個人的能力,更不可以自身的喜好來決定政府官員的任聘,因為下位者會投其所好,上位者很容易就會被蒙蔽。歷史殷鑑,歷來各王朝的衰亡,不就是因為皇帝寵幸某些大臣導致專權、貪腐而使國家盛極而衰嗎?
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時常批判刻意而為的禮教之制,要上位者「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便是希望君王要懂得看內在真正的實力,不要被那些只會裝腔作勢的談空話,講理想,光說不練的空架子所蒙蔽。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也是要告誡上位者,要有過人智慧剝去表象,看懂真正的關鍵核心。
尤其是一些自以為聰明者,刻意為自己營造出德行、才華出眾的美名,只為藉名聲的傳播以獲得君王的賞識,這些虛偽巧智之人,都是老子所不屑之流,君王若能做到不尚賢、不有過多的個人好惡,重實質實力與內涵、唾棄奉承浮誇之輩,則這些投機分子便無可發揮,國家方能得幹才,如此,則國泰民安、物阜安康,方為人民之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