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
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解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即為此章意旨,文中借用「道」、「德」及「失」表示類別層級,將周初分封之諸侯歸類成同我族類、姻親外戚及非我族類等三個族群。全文以倒裝敘述展現,循序漸進的提到信念,次為政治上權謀及人事安排,最後以天地自然的驟變引證其論點。
李耳希以文字貼切描述自然原理,言晨風不過午時;驟降大雨亦不延整日。此乃自然調節所致。天地氣侯異常驟變,非永恆之道,終將歸於常態,何況人為之肇作。世人常隨外在起舞,影響甚至改變自身的好惡觀感,在位者不應依個人親疏喜厭,將諸侯百官恣意貼上標籤。若能超然處之、寬容待之,知人而善用,使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則無分親疏者皆感蒙伯樂之恩,必當鞠躬盡瘁,天下之人終將歸其所用。若一昧隔離貶調疏遠厭惡者,中央與地方必然產生嫌隙隔閡,難以凝聚朝野向心力與共同信念,進而引發怨懟甚至背叛之亂。
「同於道」、「同於德」及「同於失」係直言周初當時之封建弊端,將宗族親近者,封於京畿周邊;姻親及親信者,封於宗族外圍;非我族類疏遠者,則放於戍守邊疆,讓其抵抗夷蠻,無暇顧及京畿事務。如此分封看似名正言順,卻淪為群臣間爭寵圖利之指標,漸形逢迎拍馬結黨成派之風。派系間壁壘分明相互攻訐,致使政策難以落實,百姓無依國政不穩民心不安,甚而動搖國本。最終導致「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之窘,即非我族類疏遠者,其忠心信念已然不足,如今又漠視其功遠放戍地,讓反對陣營有了互相取暖、結合契機,為周朝日後的分裂埋下伏筆。
「飄風」、「骤雨」僅是大氣平衡過程的短暫異象,即使一年亦有四季之循環,人世間,有何是亙古不變呢?故處世莫執相於「不變」,即使位高權重叱吒政壇者亦只是一時,終究退盡風華回歸平凡,應回歸體制、保持高度、超越黨派,以無私平常之心,憂民之疾興民之利,唯才是用授權分工,彰顯行政效能,國力自然提升,亂象隨之抿除。
【現代觀點】
管理統馭上上之策適如道家所言陰陽之道—「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疏離者置於京畿虛位,削其權觀其行,明升暗降可免除反抗之力;而有權能者亦因疏離者存在,而知所進退不敢放肆妄為,彼此相互制衡,如此一國之主抑或企業領導方立於雙贏之勢。
人性有如白紙,不同的族群恰似大染缸般,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處環境對人之品性行為有著潛移默化之功,放諸職場、政界與個人理念亦同。世人言:「政治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亦無永遠的敵人。」,實因名利所趨之結盟,皆視己私為重各謀其利,當利害關係有所衝突或消失,凝聚力就此瓦解,即成一盤散沙。而人性亦因環境的渲染,不時轉化既有認知與想法,進而改變舉止迎合他人,為的只是求同儕間的認同與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