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是謂為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解析】
整章之要在於「道紀」二字。世人稱之為道的紀律,或為道的定理,但更貼切的闡述為「道的軌跡」。
宇宙創始以來,天、地永續長存,陰陽和合相生,萬物繁衍演進,全賴道體既定軌跡。自古迄今世人窮究「道」所謂者何?然觀之而夷、聽之而希、搏之而微,恍恍惚惚的潛移默化,令歷代學人望而讚嘆、難以形容、無有定論,僅能復歸於無物。
夷、希、微係指無相、無聲與無形,「有生於無,無為天地之始。」,故「無」非指空無一物,而是天地創生的肇端,存有源生不絕之能,淵遠而流長,永續不曾間斷。
文中「惚恍」則係指道之狀態亦是歷程,是道於天地間展現於霎那微小而綿延之變化,讓人無法察覺。故以「無狀之狀,無象之象」形容如池水凝結、花苞綻開與稻麥結穗之際,似有似無的變化,在不經意間流露,向世人展示大道之原理。
道軌瀰佈六虛肇發於萬有之前,超越時空侷限,悠然漫流於無止盡中,窮世人之力難以考究其源頭與終點,但究其古往軌跡,可推測其未來趨勢,即「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亦即依自然、循道軌而為,可以創造當代與未來無限之可能。
【現代觀點】
道之軌跡流露於天地恍惚之間,展現道體變化之妙徼,雖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然天體運行,萬物繁演皆循之,而得以可長可久。
現代人之通病不外乎短視近利、急功好逸,國之政策亦僅追求當前數字表現,缺乏長遠的前瞻規劃,又鄙古媚外不求史鑑,淪於濫墾濫伐開發過剩,導致政經不展資源浪費環境崩壞,令原本的生態平衡難以復原。
古代周之禮經、現代國之憲法同為治國綱要,若能洞悉歷史淵源世局趨勢,順天應民隨時修正綱要以符道軌,法天地無為超然而治,方能使百姓樂業國祚綿長,並與自然和諧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