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詮譯:
由第二章起為第一章之延伸應用。此章意旨人應明辨是非,避爭端,莫一昧盲從而失本。
「美」與「善」乃天下識之品也,其義同「名」。(名;眾認也)
世代進程有成有敗,成者能以「美」與「善」揚名,對於敗者之「惡」與「不善」卻寞而無聞,乃常態也。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凡事皆一體多面,而人往往受主觀意識蒙蔽,若僅守「名」而棄「道」,也不過是單思單見何來道曠識之有。
此常態之解在於「相」,由兩者以上起相輔相成之功,增廣見聞以助長辨析(思),此乃道家法。
「有無相生」乃兩元互晉之入而奇矣!義同「同謂之玄」。
「難易相成」可謂教學相長,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若能前者施後者受豈不是「前後相隨」了嗎。
此二句身體力行且默不多言,恰恰呼應「聖人行不言之教」,然而前輩不私藏的提攜與傳承,不也點出「聖人處無為之事」之德行。
「相較」能知「長短」,「相傾」易顯「高下」,具本事者既無為又行不言之較,又何來是非紛爭,強凌弱、眾暴寡之況。
「音聲相和」可謂合作,如音律與節奏之交融方能為之動容,因此無論「有無」、「難易」、「前後」,若雙雙不能同心,有私於己,「相生」、「相成」、「相和」、「相隨」便難矣!
具備「眾妙之門」乃「聖人」之所為,掌握開世之機閤。「行不言之教」是為道家「藏、樸」之精,不居功、不推崇奠定了第三章「不尚賢」及「不貴難得之貨」。
「萬物作焉而不辭」,其義同「非常名」。
「萬物作焉」既為萬物之母,必然無欲而開創,不在乎功成名就對於「美」與「善」又怎麼會握而不放?此乃「生而不有,為而不恃。」之義。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警惕時代盲從者應承襲前者創造不懈之精神,讓後者得以改革、跟進,才合乎道家「道可道;名可名」之長存不滅,有功而不居不也是「無為而為」之點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