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爭 文:唐湘零
在一個組織團體裡,衝突,可能帶來嚴重的後果:分散了實現目標的資源,例如時間和金錢,就是常被稀化去消除衝突。
其次,衝突損害了團體人員的心理健康。敵意和緊張,焦慮情緒升高,信任感難以建立。以及對內部要求競爭而引發的衝突,將對群體之效率產生不良影響。
面對衝突。不同的學派有著各自的見解:
ㄧ、傳統學派認爲,衝突是有害的,必須設法加以消除。
二、行爲學派認為,衝突不可避免,但可以透過解決衝突來增進組織效能。三、互動學派則認爲,衝突有其必要性。應鼓勵其發生並加以解決
競爭,其實是生物間的一種關係,兩方力圖勝過對方的行為活動,也可以看待是一種心理需要。生物鏈上赤裸揭露適者生存而競爭為必要。面臨環境條件有限的資源,競爭被不斷地強化和固化,漸漸成為生物的遺傳屬性,是歷經億萬年演化後的生物本能。
競爭,終究有決定勝負的條件,標示勝者與敗者,不免意識競爭帶有歧視性。
《道德經》裡卻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樣的處世智慧。
「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這是描述沒有競爭的概念,心中思考的、付諸行動的都是為了大眾的益處著想,完全沒計較自我的得失,自然不會揪心也不會被私慾框架束縛。
是以「夫唯不爭,故無尤。」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水因為無特別的形狀,再怎麼堅強攻擊也無所謂摧毀。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柔之勝剛,弱之勝強。」
《道德經》從對自然界的觀察思考和分析中,闡述了柔弱勝剛強。
既有勝,卻不是野心競爭而來;能得勝,也不是好勝心強取而來。
爭,或有其生物學、社會學以及經濟學上的剖析與要件,但,這些都脫離不了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