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解析】
自然界中天候、生態、環境皆瞬息萬變,有晴空萬里、風調雨順之期,亦有狂風驟雨之際,面對大自然生態的莫測變幻,只需淡定以對,因為這些都是自然的現象,風風雨雨總有雨過天青之時。既然天地都有驟變時,更何況人事?故而世事的變化也就更應坦然以對,切不可一遇挫折困難就退縮喪志、驚慌失措,任何突發狀況,總會有歸於平靜之期可待。
周武王滅商後,姬氏成為天下共主,開始制定禮教、階級要全民去遵守,訂定各項繁文縟節去規範人民的日常,透過階級待遇給諸侯好處,目的不外乎控制人民以及避免諸侯造反,一切只為達到國祚綿長的目的。這些動作,在老子眼中實屬多餘,老子透過本章在告誡當時的周天子以及各諸侯,莫要心心念念的訂定多如牛毛的法令,意圖控制、監管人民,這些都只是害怕失去的執念作祟罷了,天地都有時盡,大自然界都無萬世太平之期,更何況人世?
故而老子將上位之人分為三等,若能體悟天地自然之道,思維與層次自然能與天地契合,那世事變化自能了然於胸,好整以暇的在適當時機做最適切的處理,故而決不會多言,這是第一等「同於道者」,次一等者,那些整天談禮義、講階級體制者,就是老子眼中所謂「同於德者」,最後,視人民於無物,眼中只有自己權力慾望的上位者,便是最下等的「同於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