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析】
老子的思想,一直在反覆強調「無為」的概念,其實他所要表達的是「不干預」的意思,這個概念源於「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自然界有其一套運轉的機制去化育萬物,不須刻意去插手干預,因為人為的干擾,反而會破壞既有的生態系統的運行。
老子認為,君王(五千文中,老子常以「聖人」來隱喻)應當效法天地,以「無為」之道去治理人民,人民自己會為了飽足,去耕種,為了生活所需,會去交易物資,這些都是生活中自然產生的行為,反之,殺人越貨者,人們知道這是不對的,國家自會規範加以處分,所以,美醜、善惡人民自有判斷,人世間長短、高下、難易、前後、音聲……都是透過「比較」所產生出來,故而上位之人,根本不須幫人民去刻意制定標準或法條,這反而只會干擾了人民的生活日常。
另外,老子亦告誡君王,天地化育萬物的付出,並不會企求回報,是全然無私的付出,也藉此諷刺那些希望被歌功頌德為「明君」君王,根本不需要做這些矯揉造作的表面工夫,不需要過多的律法,不需要推出諸多政策,人民自會因需求去依軌而行,而且國家富強、人民安居樂業,身為君王,更不應該居功,因為,君王只須制定國家大方向的規範即可,人民既然能自然地去產生適合的生存機制,那君王何德可居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