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或「學道」非僅道家之專利,道學思想涵納了五千年來中華文化之精華,不只是道家,各門各派甚至道教與佛教等,無不窮其所能探索道學之秘,然各家經典除了道德經能超然不失偏頗外,其餘則過於偏專以至於難顯全貌。
道學百家溯源追根,無不歸流於太極之學,宇宙萬物眾生皆由無而生有,太極是一切啟動的鑰匙,繫辭傳曰:「易有太極,是生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進而衍生眾生百態萬物法則,即使高度科技文明發展的現代社會,亦不離八卦演化之範疇。
到了五代末年宋朝初年,陳搏(希夷)繼承漢代易學揉合黃老思想,創作了「無極圖」,也就是現在的「太極陰陽圖」,後繼邵雍(康節)承襲「無極圖」,依據說卦傳:「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参透出了空間、時間與炁場的交錯轉化,定義了先天(伏羲)八卦。
當我們回頭再細細品味道德經第一章內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與名如同陽與陰,可道、可名即為兩儀,非常道與非常名則是陰陽参揉之變化,可發展成四象、八卦與六十四卦,甚至無限的組合,因為「非常」即是創新超越之歷程。
「無、名天地之始」,表示太極前宇宙尚未急速擴張,處於無形無象的炁場渾沌狀態;「有、名萬物之母」指的是太極之後陰陽並存,和合相揉萬物相生的榮景。李耳進一步指出:「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意謂「有、無」、「陰、陽」相依共生,只存互為消長的現象,獨陰則不生獨陽則不長,「有、無」亦是同為此理。
「無」可當作陽,「有」可視為陰,李耳強調:「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這其中的「妙、徼」恰與太極陰陽圖中之陰陽魚眼,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陽中之陰為妙,陰中之陽為徼,皆為陰陽消長變化的觸機之處。若能體悟「妙、徼」之玄秘,即能掌握世局機先,謀事於未發之前。
古人智慧結晶遺留於後世,若我們不能瞭解其言外之義,並於此基礎上加以發揚創新,那就失去研讀經典的意義,讓古人智慧黯然失色,喪失經典與古人智慧之價值。中國道學的演化一脈相傳,正符合李耳「非常道」及「玄之玄」的意涵,人類由農牧生活演進至現代的科技文明則是「非常名」的衍現,然道與名、無與有即陽與陰兩者不能偏廢,過度注重科技文明物質開發,必然遭逢物極則反禍及人類自身的惡果,我們不得不謹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