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其兌、閉其門」在道德經出現過二次,但一般人對其字裡行間之意卻一知半解,我們從作者李耳本人的學術涵養、當時的政治背景與社會風氣,可以嘗試推敲李耳所要傳達的真實義理,以免以現代人的觀點強加解釋而差之千里。
李耳曾位居守藏史及柱下史,掌文史卜筮之要職,必然博學古今精通卜易,道德經內的用字修辭,即蘊含許多史學易理,「塞其兌、閉其門」之「兌」於易經八卦中代表西方,五行屬金,為秋分、寒露、霜降之時,為口、為缺、為破損,主口舌官非;而「門」對應兌卦為八門中之「驚門」,充斥著秋寒肅殺之理氣。
以一般學理解釋「口」為言或口慾,「門」為竅,人有眼、耳、鼻、口七竅,故門代表著五色、五味及五音等一切感官誘惑,道德經前有述:「多言數窮」,亦言縱情五色、五味及五音將讓人目盲、口爽及耳聾,故「塞其兌、閉其門」意指杜絕多言譁語與貪逐聲色誘惑,方不會自恃自滿喪失自我,汲汲營營如無頭蒼蠅般,迷失於物質慾望的追求。
如果回歸於當時之政治背景,周朝初立政局不穩,存在著內憂外患的危機,前朝的遺臣及宗族裡的野心份子屬於內憂,最大的外患則是來自西方的犬戎,抵抗西戎邊界騷擾一直是周朝政治上一大課題,周朝被迫東遷亦是外戚勾結西戎作亂所引起。所以「塞其兌、閉其門」以政治層面而言,隱含著提醒在位者西方危機的防範。
當時封建制度施行不久,各封國管理階層百官待舉,尚無科舉制度的周朝除了論功行賞分派官職外,靠得是血統與姻親關係,最後就是他人推薦與毛遂自薦,可以想像當時的達官貴人官邸一定是門庭若市人群川流不息,人人想求得一官半職升官發財,引發結黨營私爭權奪利的歪風,「塞其兌、閉其門」亦影射此一過度交際應酬,追名逐利之歪風不可長。
縱觀歷史,我們不得不欽仰李耳微妙玄通洞察機先,懷天下之憂以五千言留示世人,其用字精美簡雅,也常有一字多義,並有影射或隱含等多層用法,讀者必須旁敲側擊溯本追源,方能體會其境界,這與君權專制時代避免因評政惹殺禍上的原由外,也與藏機不洩有關,這亦是道德經首章所言玄妙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