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新譯: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的運作,不會有中止的一天,如同每天的日出日落,以及一年春夏秋秋四季的運行,不會因特定的原因而改變。
人,與生俱有適應環境生存的能力,因而「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為政者,只要訂立良好的朝綱制度,人民自然會自我約制,因此,不需有過度的干預行為。
天幕,因日月的升落,而有白天與黑夜之別。在科技不發達的時代,人們認為,天地之間陰陽的往來就像「橐籥」一般,每天周而復始,讓萬物得以在其間生長。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對於天地的想像,古人認為「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夜空星辰的變化,風、雷、雨、電的產生,甚至天地萬物的生成,皆是老天所施予的,而大地,也隨著日落星移的轉動,才能生生不息。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從日、月、四季的自然變化,觀察萬物的生滅之道,毫無循私。而,為政者只要持守其所訂立的朝綱制度,百姓自然會遵守其制而行。
本章,李耳從天地不仁,引述到聖人如何法天地的「不仁」而治。天地「不仁」,才有生物界的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生命定律,是萬物展現其生存韌度,也是萬物得以不斷衍生的法則。所以,天地對萬物的「不仁」才是對生命的永續,展現出真正的「仁」。而聖人應以無私的氣度,廣待天下,才能使百姓得到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