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可說是中國史上第一本哲學思想經典,其中隱含著易經的思維,易經的精髓在於「變」,日夜交替四季輪序,眾生萬物無時無刻不在陰陽消長推陳出新,在既有的基礎,重複向上輪迴歸根復命,演進過程的訊息不受時空限制,拓畫於自然信息的場域中,順往逆來無所不在。
李耳探得自然日月輪替規則之祕,藉由道德經揭啟世人在尊天敬地法自然的前提下,要跳脫物質的狹隘價值與個人的優越盈慢態度,以矌達無私窮理藏跡之姿,至柔循勢時時求新思變,無私的提升眾人生活與心靈之品質。
經由第一章中的「非常道」、「非常名」業已開門見山的揭示,無論是無形的思想、學說、理念,抑或是有形的自然萬物、人為創作,皆因外在環境、局勢的差異,隨著時間、空間的轉移,產生質與量的潛變演化,我們常說的樂極生悲、物極則反即是此一道理。
「求新思變」並不是一味的推翻既有基礎為變而變,「無為天地之始」「有」生於「無」,「有」又為萬物之母,吾人可以推知,「無」是指尚未成形的發想與創意,萬物之生源於「有」,是一種循序漸進的衍生,於既有基礎的遺缺或不足下,創新而發的實現。
「常無」、「常有」就自然而言,沒有變化一切停塞不前,如同沒有日夜沒有四季,萬物即失去生命的動力,「常無欲以觀其妙」之妙,意指研究如何將意念、發想、創意具體化,實踐理念創造價值;「常有欲以觀其徼」之徼,即在既有的成果框架下舉一反三,跳脫限制激發創新意念。
任何事物皆有其一定的生命週期,妙與徼的交替運用,始賦予事物新的生命價值,提升至更高層次,周而復始重新啟動另一生命週期,進而創造無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