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經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字裡行間內充分展現出道家自我謙卑、崇尚自然,及尊天敬地的原始精神信仰,秉持此一宗旨落實於治人事天方面,德經有載:「治人事天,莫若嗇」,嗇在古代的用法,是指將穀物收成送入糧倉的動作,古人糧食短缺得之不易,對食物非常節檢、珍惜及感恩,故秋收後特地舉辦祭天儀式,用來慶祝豐收、感謝天地恩賜並祈求來年風調雨順。所以治人事天要懷著檢約謹慎及珍惜感恩的心情去執行。
然,想要有豐收的結果,就要從栽種開始,依循時節不辭辛勞的耕耘播種、除草施肥及供水滅蟲等,按步就班小心呵護。德經中「夫唯嗇,是謂早服」的早服,即是以辛勞之農務稼作,比喻治人事天由簡至繁由小至大的親力親為,這亦道法自然的另一種詮釋。
結實累累是辛苦血汗務農的回報,期待政經泰和國祚綿長的政績,則需要長期施行德政來累積,此謂「重積德」。德是指循道常而為的自然表現,李耳教世人「知雄守雌」、「知白守黑」及「知榮守辱」,方能達到常德不離、不忒及乃足,並複歸於樸,最終達至生而不有、長而不宰,方是玄德的表現。
太平經裡則將「重積德」與「上善若水,幾於道」相結合,並根據「歸根復命」「其事好還」之因果輪迴,衍生出「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開啟道教「承負」的觀念,影響後世華人時常警惕自己行善積德謹言慎行,以免禍害子孫。
道德經將治人、事天並論,視兩者為同等重要,由於古人堅信君權神授,當時帝王皆自稱為天子,但若天子施政無方禍害庶民,上天必然降災應懲,天子需頒罪己詔以息天怒,而逐漸發展出後世的天人相應與讖緯之學。故,古之帝王集治人事天於一職,當承天秉地法不仁之心,不有不宰以民為本無為而治,則國安民富天地合和,是謂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