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按】
不論國家或企業,草創之時,必定無制度章法可言,皆以人治為主,講求靈活應變,一切思考以組織如何存活發展為優先,等到大局初定,從打天下進入治天下,此時便需要建立體制、規範,讓所有人有所依循,逐步由人治階段進入法治階段,古今中外,不論國家或企業發展,皆是如此。
不過,也就是這個陣痛期往往成了領導人的痛處,正所謂「不患寡,患不均」,論功行賞,爭端就從「比較」而起。《道德經》裡所藏的道家謀略基本上就是一套「帝王術」,在指導帝王、領導人如何治理國家社稷,而面臨這樣一個從紊亂混沌的狀態中要步入正軌,李耳主張領導人不可有「分別心」,領導人個人的好惡,必須要「藏」,就如同當時周朝剛取得天下,各路諸侯人人皆擁功自重,在採取封建制度之下,各諸侯的封賞,其分寸拿捏就顯得相當重要,一不小心就會引起爭端。
身為領導人,對下要「不尚賢」,這是指不可有個人的偏好,必須公正客觀的去衡量貢獻,做適當的處置安排,下位者才不會有所不滿。須知領導人掌權初期,權力基礎尚未穩固,如何盡快立威及收攏人心才是當務之急。當然,下位者,也不要只會計較自己獲得多少獎賞,有沒有吃虧,只知一昧跟其他人去競爭、比較,應該思考自己負責的工作任務有無做到最好,如同周朝當時諸侯分封後,諸侯們所要關心的應該是如何治理好自己的封地,如何讓人民生活過的好,而非去比較誰拿到的領土比較大,有這樣正確的價值觀,國家、團體才不會亂了套。
最重要的,當時周朝初立,整個天下百廢待舉,李耳提出的「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很多人看不懂,這其實是要領導人在組織尚未健全穩固時,趕快先將骨幹建立,利用自己姬姓宗族將國家重要位置先鞏固,這就是「強幹弱枝」的概念,也避免非宗族血親勢力在邊陲外地坐大,這是鞏固政權初立的重要策略。
故,在現今民主時代,不論是政權的輪替或企業財團領導人的交班更迭,初掌大權者,一定要先將班底組織好,並做適當的資源配置,逐步授權讓中高階幹部與管理人才處理事務,分層負責,自己才能站在一個高度去總攬全局,也才能有格局與視野去布局謀劃長遠的發展。
在政黨與企業中,不乏領導人為怕自己失權遭架空,失去存在感,因而胡亂介入指揮,破壞體制,反而將自己推到火線而不自知,卻沾沾自喜,這是不理解「功成而弗居」、「為無為,則無不治」的深意,殊為遺憾,領導人若能參透道家「藏」的智慧,管理治事上相信是遊刃有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