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在溝通表達上扮演重要角色,也是學習歷程中最重要的工具。
人與人之間能有效的溝通,語言,是使人產生高階智能的一個關鍵。
母親的兒歌、耳邊的低語、還有身旁家人手足舞蹈的比劃,都能帶給嬰幼兒極大的安全感和感官刺激,有利學習發展。
專注的對話,也包含肢體語言。
良好的依附關係,如隱性的鷹架,
成長學習過程,我們透過兒童互動行為的觀察,可以發現:能力較高的孩童帶領能力較低的,可使能力較低的小孩得到更大的學習。
在學習的世界裡,傳統認為:教學中,孩童只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忽略了同儕之間的互動溝通,以及環境他者給予的潛在影響。事實上,從遊戲、交談、行為互動過程,彼此可以建立共同理解,並且在學習上形成共同知識。
其實,學習並非是一項孤立的活動,也並沒有一定的階段。
多與孩童說說話、有效的關係連結,可促成孩童建構出自己的思索架構。
心理學家「李夫•維高斯基」,(Vygotsky,1978) 提出:人類的學習離不開社會與文化的情境脈絡;社會環境對學習有關鍵性的作用,學習的結果並非是個人智力的結果,而是社會因素與個人因素的整合促成了學習。
維高斯基提出「可能發展區 -- ZPD」的論述基礎,說明:學習者獨自解決問題的程度、到經由成人或同儕指導後能到達的程度,這發展的距離是一個動態的區間,是能夠引導學習者不斷向較高層次發展的重要區域。
後來根據「可能發展區–ZPD」這個觀點,將兒童得自成人或同儕的社會支持,隱喻為「鷹架支持」。換句話說,學習的互動歷程中,教學者宜扮演支持者的角色,猶似蓋房子時鷹架的作用一樣;當學習者的能力漸漸增加之後,環境支持就逐漸減少,而將學習的責任慢慢轉移到學習者自己身上,如同一棟房子蓋好,最後要把鷹架逐漸移開。
至此提供了一個多元世界的思維,每個人可以用自己的風格與環境互動協調,彼此互做學習上的鷹架。這也是對自由、多種途徑發展的一種描述,在這個意義上,超越了今天總把世界深深分裂的思想,逐漸通向個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