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在108年推行的12年國教計劃,却因文言文與白話文比例之爭的論戰而失焦了。
處於科技及文明大躍進的世代,具前瞻思維的教育政策,是國家培育人才,及提升未來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根基。
然而,現前國內對教改的爭議却避重就輕,對學子在文學方面的教育不是應具備更多元性嗎?若一味地尊古,而不重視其他各類文學的話,難不成,台灣語文教育要從回二十世紀的守舊思維?
教育課綱的規劃,必需因應時代的潮流與社會的需求,與時俱進。早期台灣受多國殖民,加上原住民、新住民的融合後,所蘊藏的多元文化思維,是台灣獨有優勢。若教育體制僅侷限於突顯中華文化,是為食古不化的老冬烘,空有文化底蘊卻無計可施。
古言、文言,畢竟非現代日常生活用語,更別說將來會成為國際性的語言工具。語言國際化時代,教育課綱應更貼近時代而行,學校可推廣各類語言選修課程,誘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具備多國語文的實力。而至於文化傳承嘛!有興趣的學生,自可在大學時再專研,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