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常以不同文字解釋佛家三毒「貪嗔癡」,若以現代人白話分別解釋:「貪」是欲望,是渴望,凡超過需要而想要更多就是貪,是個人對所好過於偏執,總汲汲營營追求,不願放手;「嗔」是無名火,是憎恨心,是對引起不滿的人事物產生忿怨的情緒,妄念起伏傷己傷身,甚至對他人造成傷害;「癡」是根源不清,是故步自封,思慮不夠周延,又不願多方涉略。總而言之,不明事理,堅持我執是愚痴,執著分別無法取捨為貪欲,求不得不滿心生嗔怒,而「貪嗔癡」三毒是所有煩惱的來源,困住我們的心靈思維,若遲遲無法擺脫則生活中容易產生莫名的壓抑與不平,更不懂得何謂快樂與自在。而戒除「貪嗔癡」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適時的「放下、原諒與接納」。
「放下」不表示放棄,而是從生活中學習沉澱自省,透過斷、捨、離–斷絕貪慾,捨去不需要的,脫離對事物的執著,並給自己一個冷靜思考再做選擇的機會,一個思考評估清楚後,再次選擇適合自己且符合實際需求的機會,少了多餘且不必要的包袱,自然可輕鬆掌握人生方向並愉快自在地往前行。
「原諒」是一種慈悲,不見得有多胸懷大度,但起碼心中沒有怨念忿恨,不因所謂的失誤、傷害來綑綁住自己與別人而無法往前邁進,當嗔恨心起時,不妨先深呼吸,同時轉移心思到更重要的事,如「快樂」,畢竟人生短短數十年,應讓生活中多些快樂記憶,而不該在負面情緒中虛度。當我們選擇忍讓原諒對方,同時也解放了自己的身心靈,何嘗不是一種寬容且慈悲的表現。
「接納」不意謂沒有個人想法,無條件的接受,而是先打破成見、放下我執,聽取吸收別人的智慧與經驗,在接納的基礎上磨合與調整,讓自己的思維更有深度及廣闊,當然行事也將隨之更加縝密且有效益。
三毒「貪嗔癡」從古至今一直擾亂每個世代心靈,最後蒙蔽心眼,喪失真心,尤其科技日新月異再加上物質不虞匱乏,現代人逐漸忽略品性的修養及常懷感恩的心,三毒滲入人心表現於日常行為中而不為人所發掘,甚至被認為是人之常理。因此民主時代的自由,只有行為表象,於心靈卻上了道沉重的枷鎖,鬱悶、憂鬱、煩躁、憤怒等莫名的負面情緒往往在生活中、無意間表露無疑,人際相處私心當道,劍拔弩張成了常態,所以「放下、原諒與接納」不僅是利益他人,更是善待自己。
須知人生很難盡是順心如意,而「貪嗔癡」是心靈三毒,「放下、原諒與接納」是心靈三鑰,一個是囚住自己,一個是獲得真正的自由,兩者僅差異在一念之間的思維行事,憂愁與快樂在生活中,也不過取決於這一念之間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