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天文觀測經驗累積與陰陽、五行、天地自然概念之薰陶下,河圖的創造蘊含著先天宇宙炁場沉降的能量及信息傳遞,亦是隨著時間軸轉變,四季循環陰陽消長五行合化的現象;而洛書的九宮則隱含空間地質吸收先天炁場,在空域環境中轉化成的後天炁場與磁場的互動,以現代的說法可以視為上古天文學、地球科學、地質學與量子物理學的結合成果。
道學思想的啟蒙在上古部落巫覡間世代累進相傳,其龐雜的學、數、玄系統隨著戰亂與民俗信仰的興起,並且擔心所傳非人而遭誤用害世,往往秘而不宣令世人見山不見林,難以窺得其全貌與精華所在。且各部落在以巫領政時代的興衰起落,因過度依賴對於天地自然災禍的感應與理解能力,以至於擁有玄通的體質或力量之人,即被視為神靈的代言者,而未重視及繼續探究學與數之奧秘,讓道學思想體系有所偏廢。
此一潮流在殷商時期特別明顯盛行,稱其為侍奉眾神的國度一點也不為過,官方階層施政頒令征戰祭祀無事不卜,民間亦流行侍鬼奉神崇拜巫祝。由殷人信仰分析其祭祀的對象可分為三類:一是天帝神靈,以上帝為首領導日月星辰風火雷雨等諸神,掌管宇宙自然一切禍福力量;二是地祇如社、四方、四巫、四戈及山川等;三則是人鬼圖騰包含祖先、先烈、軍魂與玄鳥等,在一元多神的信仰下,已經逐漸發展成原始宗教的雛形。
雖然殷人信仰上帝,考察其大小祭祀的甲骨卜辭中,卻不見上誥天帝的紀錄。在殷人的觀念中上帝的位階至高至極,而有功之臣者、部落首領、人王共主等往生後可升天服侍上帝,所以可經由先祖或其他神靈轉呈,世人不可僭越。
另依據記載三代時期於祭祀儀式中,有種「祭屍」的習俗,「屍」是以未成年小孩代替祖先,或以女子代表神明,坐於祭壇上接受人們膜拜,當時人們相信祖先或神靈將附身於「屍」上,享受人們供獻的祭品酒茗,接受人們的祈求禱告,為往後消災賜福護佑平順。
「禮記-表記」記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後禮」,此一信仰業以構築人們往生後的世界,並堅信靈魂不滅之說。在祭祀共同祖先的儀式下,也潛移默化地發展個人部落聯盟認同的價值觀與凝聚力,並加強宗室與共主的神授治權的約束力。
以巫覡領政的殷商,巫、祝、卜、史的貢獻絕對不僅僅只是以舞獻媚祭祀娛神,也展現於天文、曆法、醫療、工藝及數學的高度成就。亦正是其重於尊神敬鬼,在精神與心靈文明層面上產生了穩定性提昇,讓靈界神鬼的民俗信仰深入人心,為天地人之定位與互動影響,埋下了發芽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