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宗教總是教導世人追求真、善、美境界,卻因為門派陳見而壁壘分明,將自認狹隘的真、善、美強加諸於世界不同的國家、民族、部落甚至個人,藉由軍武、經濟、文化、思想至多媒體的強力入侵,以利誘及威迫雙管其下,使得弱勢原民族群不得不遠離祖傳原生土地,放棄既有的傳統習俗,離鄉背井被現實生活壓榨的喘不過氣。
真、善、美的認定放諸四海是否有一定的標準呢?曾經是人民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之一尼泊爾,卻位居世界最貧窮的國家之列,在一場地震災害震出了政府的無能,網路上頓時充斥著以政治型態、物質條件為基準,批判尼泊爾幸福假象的文章,一夕之間幸福指數竟然崩盤,只因為不符西方社會的標準。
據統計金字塔頂端少數5%的人口,掌握著全世界80%的資源與財富,這群人鼓吹貸款消費、提倡物質享受、崇信物競天擇、致力經濟成長指數,不斷的灌輸慾念至上弱肉強食的資本主義,以天命論合理化榨取他國自然資源的行為,為了鞏固及永續其金權帝國的地位與權勢,如同十字軍東征般打壓異己,一般世人也積非成是貪逐紙醉金迷的生活,全世界業已淪為慾望戰場。
高山的雄偉與深谷的險峻同樣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亮麗的國民平均所得與生產毛額,並非與幸福指數成正比,人的幸福來自於平凡的滿足感,是一種心靈的踏實、歸屬與認同,絕非物質之虛榮與權勢之握固可以相比。相反的越多的物質與權力讓人越感覺空虛無助,因為慾望正在啃食心靈的那畝良田,形成無法填滿的無底洞。
慾求難以滿足源於人們長久以來喪失了自信與自我價值,在無止盡的與他人比較下,所產生患得患失的心態,並誤以為自信與自我價值的認定,是建立在虛表相對性的優劣比較,忽略了內在的提升與心靈的淨化,「世人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係指世上沒有所謂絕對的「善」與「美」,隨著不同時代、潮流、民風習俗與傳統,產生因地而異的文化素養,「善」與「美」的認知亦有著不同的地域性落差。
自然之美在於其地勢起伏物種豐富,寰宇間眾生萬物千奇百怪,於生態循環中各有其用各盡其功,無需主觀且狹隘的「美」、「善」標籤,世人應該要有更大的包容心,客觀的接受不同的聲音與多元的文化,去除以自我狹隘物質表相的標準與比較強加諸予他人的惡習,重視內在與心靈層次的交流,讓生命各自發展各放光采,世界將會有無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