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經考古發掘出土,現存於世的數個千年甚至萬年以上之古文明國之列,其中不乏富麗堂皇的建築特色、令人讚嘆的工藝技術與神秘的宗教色彩等輝煌文化,但不是該民族業已消失無蹤,就是文化斷層難以傳承無法接續,徒留空殼般的硬體,被國際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遺址中保留,先人的智慧精華從此淹沒於歷史洪流之中。唯有中國文化歷經五千年來的礪煉考驗,經歷戰亂、外族入侵與文化融合,仍然保留至今一脈相傳而無間斷。若以一字代表中國文化的精華,並涵蓋民族的思想,那無庸置疑的就是「道」字,「道」理、「道」義、自然之「道」等等,「道」字的觀念早以融入一般民眾的日常生活當中,於平常的簡單言語字彙皆會隨口應用,但卻鮮少人去尋根究理,追探溯源「道」的真諦原理,及其歷久不衰的原因。
「繫辭」云:「一陰一陽之謂道。」,吾人由「道」字拆解而論,其中包含「陰」爻、「陽」爻、「自」字與「辵」字邊的組合,意謂著陰與陽的幻化、變易及演進的過程,按著既定不變的原理趨勢,如同於車軌上般循環運行不息。道為體,陰陽之變為用,「繫辭」亦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與道德經中李耳言:「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皆是描述負陰抱陽和合相生的原理,與現代電腦的二進位運算法則完全相同,這只是中國古人的智慧,於現代科學技術上,眾多的驗證與應用之一,倘若世人能依循其演化原理探索本源,即能鑑古以馭今,創造衍生出無限的可能。
「易經」內含的智慧是中國文化精髓的代表之一,「易」字相傳於戰國時代始發明使用,包含著變易、簡易及不易等三層意義,易者亦為日月陰陽變化之理,為現存歷史上最早將「道」的原理與應用,彙整並付諸於文字記載的經典古籍,目前流傳於世的版本,皆為周初依據周文王所演六十四卦編撰而成,稱為「周易」。「易經」是以八純卦乾、兌、離、震、巽、坎、艮、坤為基礎,上下組合成八八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分天、地、人三才各二爻,為先天、後天炁場的交互作用,其涵蓋範圍大至天文星體的運行,小至原子、微中子的量子運動,宇宙萬物皆遵循此原理法則演進千古不變。先天炁場即地球大氣之外的宇宙撓場、萬有引力場、磁場等無形場域,後天炁場則為地球本身自轉公轉作用,所形成的撓場、力場與磁場等場域。
「繫辭」對於「八卦」的由來有云:「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此段文字的真實性業已無從考據,但經前台大校長李嗣涔教授的科學試驗結果得知,撓場內包含信息場,其有留滯殘存現象,傳遞速度高達光速的一億倍,時間在撓場內毫無意義,即信息的傳遞可突破時間與距離限制,通往未來與過去,結連第三與第四空間,並進而發現靈界的真實存在。撓場又與人體內部產生的「氣」性質相近,經由靜坐練丹得以增強體內之「氣」,可以提高感應與接收信息的能力。由此,吾人可以合理推論,遠古巫時代之人慾望單純心思澄淨,經由靜坐練丹而接觸了信息場,洞悉天地自然之運作規律,並法天效地觀物取象,創造八卦陰陽符號,加以紀錄流傳於後世。古卦數中尊一為天,八卦分別代表日、月、星、辰、石、土、火、水。並以一、三、五、七、九等數為先天炁場(即宇宙撓場等場域),四隅位二、四、六、八為後天炁場(即地球撓場等場域),後傳至於北宋邵雍因應時代背景,為補文王後天八卦之不足,提出了先天八卦與卦序,以先天取數為體,後天為用,後世學人誤將卦序以為卦數,而產生了偏差。
古之「易經」有三易—包括「連山」易、「歸藏」易及「周」易,「連山」據傳是伏羲氏或神農氏所創之易,有學者認為其以「艮」卦為首,但「連山」可視為「連三」,符合乾三連的「乾」及尊天的精神;黃帝時代的「易」為「歸藏」易,多為占筮之用,衍生出奇門遁甲的原理,流傳於巫術之中,以「坤」卦為主;周朝之後以「周」易思想為主流,於朝野間形成爭相研讀的學風,「連山」、「歸藏」兩易後來則被收錄隱藏於說卦、雜卦、太乙、奇門數術之中(日後若有機會再予發表)。「易經」最早於巫時代應用於卜筮之術,卜書中記載當卜官卜出三次一樣的卦象即稱大同,每當發生有重大事件苦無良策時,卜官依卜得之本卦卦象及其本宮卦、內互卦及其本宮卦、綜卦及其本宮卦、錯卦及其本宮卦,逐一分析研究以尋求最佳解決之道,建議在位者採納施行,帶領部落族人趨吉避兇。
三易的內容有所差異不同,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與部落社稷的需求而改變,也見證了人類生活型態演變進化的過程,由蠻荒、漁獵、遊牧的生活方式,進步至農耕時代,氏族部落也由逐水草而居,慢慢的固定居所擴大規模形成社稷國家。由於生活型態的演進,對於環境氣候變化的掌控需求與日俱增,三易所注重之卦象卦辭因而有所不同,為後世學人加以增減。舉例而言,現有易經卦辭中之「利涉大川」,即為連山易所遺留,有意指人們尚過著漁獵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用於為部落氏族的遷移占卜時機與吉凶。而在國際間交通便利的現代社會而言,可解釋為舉家移民,前往陌生的環境下重新歸零打拼之意。
當進入了以農業維生的時代,社會結構規模亦有別於游牧時期的氏族部落,人們依四時春耕、夏耘、秋收及冬藏,年復一年循環不已,為選擇播種的適當時機及提高農獲量,針對天侯的掌控需求更高。因此藉由觀察日、月、星辰的天體運行及陰陽交替,發現各天體依軌道運行,形成先天的力場、磁場及撓場。當投射至地球上與後天力場、磁場及撓場交互作用,產生了質變轉換影響著萬物生長。黃道與赤道兩者的交點造就了2個分點及2個至點,公轉的2個至點即近日點與遠日點,形成了冬至與夏至,2個分點形成秋分與春分,於是四季成型循環不息,創造出無限生機。古易經中的生門在先天八卦的「震」卦,「震」為龍,即見龍在田為龍抬頭之時,周易以降生門卻定義在「乾」位。後世依據四季陰陽變化,創造出12消息卦,秋分為「坤」卦位於亥宮,陽氣在「坤」卦中被剝除殆盡,成為純陰之卦,但陽氣於此時由最下方返回,正因坤卦的下一卦為「復」卦之所在,冬至時陽氣達到第三爻,此時也是黑夜最長的時候,冬至過後白天開始漸漸變長,陽爻復歸,陽爻回歸也代表「乾」、「坤」交替又進入一個新的循環,其最基本的真諦就是陰陽變化相輔相生周而復始,存於浩瀚廣闊的宇宙空間中,不滅不怠永恆的運行。
李耳於「道德經」第一章開宗明義即言:「道,可道,非常道。」,又於第二十五章中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及「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將天地自然之道的原裡,跳脫出應用於卜卦的框架,探討形而上學、天文宇宙、人文哲學、國際外交、治國之策、練丹養氣及個人修養等各個層面,引發齊國稽下學宮黃老之風鼎盛,是時人才輩出,奠下中華文化燦爛的基石,後世學人更尊李耳為道家之開派宗師。東漢末年道教興起,其結合巫覡的祈天祀地,及部落敬山川祭鬼魅的傳統儀式,恭奉「道德經」為教徒信眾人人必讀的經典圭臬,依天立道、以人立教,組織百姓發展出中國境內首支自主創生之宗教。道家言有、無即陰、陽之變,亦為「易經」中的用九與用六,宇宙空間概念則來自「乾」卦中的潛龍勿用至亢龍有悔,有東方蒼龍遨遊天際的闊達;而道教則以北極星為尊,強調眾星朝拱群臣擁戴的形態。
中華文化以道家為主,儒家原為道家之一脈,後世學人為予以區別而稱儒家,儒家在春秋戰國時代為稱儒業,如同現代的禮儀業,其崇尚周禮,提暢祭祀天地、祖先、鬼神的禮制科儀,是源於孔子曾任於魯國之大司寇一職,沿襲周公所訂立之禮樂制度。另囿於封建制度君權專政,該時期各國在位者莫不力求變法圖強,鞏固自身地位與權力,儒門順勢將「易經」之義理依當時社會結構,轉化為形而下學的人倫禮教之「儒易」,規範君臣父子等人倫對應之道。往後各朝各代帝王之家為鞏固政權,強化君尊臣卑的階級關係,皆罷絀百家獨尊儒門,實為中華文化之悲哀,限制其兩千年來的發展。
漢朝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初期因為民俗文化的差異,而不被人們所接受,產生佈教上的瓶頸,為求突破此一困境,僧人們於漢譯佛經之時,融入了中國民俗傳統與道家思想,引用了大量的「易經」與「道德經」之義理,例如佛經所言「空」,即由「道德經」的「無」演變而來,又如佛門的「盂盆節」亦是沿襲道教的「中元齋」,因此編撰出第一部中土佛經,即為「妙法蓮華經」,廣開佛教方便之門,並於後世開創了中國大乘佛教的新頁。佛教的傳入與融合對於中華文化起了化學變化,雙方在競合的過程中,讓中國衛道人士重新思考其定位與未來方向,加上中土正值多年的戰亂與分裂,進而產生了「玄學」之風。
早期道教內涵保持著道家哲學、玄學數術與民俗宗教三部分,因帝王之私為求國祚綿延,及鑑於黃巾之亂始於張角的太平道,故皆掌控於宮廷之中,宋、明以降民間宗教大興,但流傳於民間之宗教團體,僅保有民俗宗教部分,缺少了哲學與玄學兩大部分。加上滿清末年朝廷腐敗國力積弱不振,慘遭西方列強鯨吞蠶食,簽下多起喪權辱國之不平等條約,讓國人對中國文化失去了信心,產生崇洋媚外的迷失,近代的新文化運動,及文化大革命等,皆是中華文化的一大浩劫。如今的教育政策亦是重西輕中,家長師生們注重的是考試分數與升學率,認為傳統文化在世界上缺乏競爭力,卻忽略了其內含的啟發性與創造性。
缺乏文化的民族就像是無根的浮萍,現下年輕人常常被冠上迷失的世代,是因為醉心於物質虛幻的追求,對民族沒有歸屬感,對傳統及文化沒有認同感,在心靈上沒有滿足感。世人身處於資本主義與功利社會的時代裡,失去對於生命核心價值的衡量能力,充斥著以社經虛名地位高低、物質財產多寡、及官銜職位大小來判別個人的價值,然這些早已偏差的價值觀,完全無法彌補心靈內的空虛感。「易經」的陰、陽與「道德經」的有、無,亦即言物質與心靈的平衡,西方在一昧的追求唯物科學文明技術發展之下,造成人類的自大與傲慢無知,讓地球經過二次世界大戰的摧殘,與毀滅性核武的威脅,引發嚴重的身心靈失衡現象,西方學者不得不重新檢討人類未來的方向,反過頭來研究東方古代先人傳留下來的哲理與智慧。在末法結束新法時代將屆之際,科學家們趨於重視及研究撓場效應與特性,逐漸接觸與了解古人所稱之炁場,亦透過特殊攝影發現人身上與水晶所產生之氣,了解靈界的真實存在,也間接印證「易經」與「道德經」內含的原理。然曾深藏於宮廷之內的易理精髓尚未公開,吾等將在後續文章之內分享研究心得,揭開中國古秘術玄奧之面紗,此拋磚引玉之舉,冀望各位博學賢達人士共襄盛舉不吝指教,將中國文化與古人智慧發揚光大,成為提升全球人類心靈文明之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