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是人類永恆的基本慾望,既然要生存則首要條件「健康」是必須的,越是健康就越能掌握生存的機會,為溫飽覓食到強身進補,從秦漢尋仙到魏晉煉丹製藥等等,無不為了健康生存甚至是滿足長壽的慾望。可是生存長壽未必代表健康,畢竟人立於天地四時,吃五穀雜糧,難免會有些大小病痛,適切的防禦及醫療是必須的,而防禦重於治療,防禦則以「養生」二字為本。
養生之法在中國傳承長久且流派繁多,精、氣、神、形、動靜、食藥等,泛含生理、心理層面或心靈層次皆有,只因過往教育及資訊傳遞未普及,加上工業科技快速湧入中國的同時,西方醫藥學的引進讓中國人忘了養生的基本觀念及重要性。隨著環境時代變遷,健康觀念現已從身體醫治跨境到精神療癒,從藥補運動到食療健身,也就是從養身又回到了養生階段。
隨著養生熱潮的興起,坊間盡是充斥琳瑯滿目的養生書籍、運動器材、健康食品、靜坐打禪或心靈音樂等,這些知識或產品的功效透過誇大宣傳後更是令人嘖嘖稱奇,但實際成效則因個人飲食、體質、情緒、生活作息等而異,難以依個案論定好壞,唯一能確定的是,無法長期堅持執行的人,不論用任何養生方法,都很難達到預期效果,畢竟養生是一輩子的事,若只是抱著試試的心態,或三天曬網兩天捕魚的方式,放棄便是最常做的事,加上人生中有許多影響身體健康的因素,再隨著年齡增長,各種生理機能衰退,身體不適的症狀自然隨之出現,同時需要耗費更多的精神、時間及金錢來治療,反而得不償失。因此及時養生是必要的,至於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養生方式,就應先從了解養生真正的意義及基本觀念開始。
《黃帝內經-靈樞-第八》:「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避邪不至,長生久視。」,說明「養生」須著重身體順應四時的調理與保養,心理情緒保持平穩,不隨喜悲起伏。
《黃帝內經-靈樞-第四十四》:「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於燥溫寒暑風雨陰陽喜怒飲食居處,氣合而有形,得藏而有名,……四時之氣使然」,「氣」是指正邪兩氣,「合而有形」是指兩氣會合後發生攻防拉鋸而產生各種不適症狀。兩氣相合是自然現象,人體本身也是個小自然,自身的氣與大自然接觸受影響是必然的,平日食衣住行及天候等因素都會影響人體健康,而人體的病痛不適往往是日常生活不經意的習慣而累積產生的。
可知健康養成最好的方式是留意日常生活中的食衣住行,順應季節與環境變化,生活習慣稍作調整即可達到健康的目的,並不用刻意的安排時間或額外花費來調理,唯獨一開始需花點心思審視個人的生活習慣及體質與體能,有益健康的便保持,反之有損的務必調整改變,於調整改變過程中一定會因基於舊習而不習慣或疏忽,但務必要堅持,因為每天一小步的改變是身體健康一大步的邁進。
從日常生活奠基健康的身體便是養生真正的意涵,讓有助於健康的觀念與行為自然而然地在生活中落實則是養生最好的方式,而養生貴在持之以恆,將正確且適合個人的健康養生方式融入日常生活中則有助於堅持,有了這份養生堅持,不論生命年歲多久,健康常伴是無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