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的文明發展的初期,取決於其天文曆法的發達與否,中國向來以天干地支計算曆法已有相當長的時間,然何謂「天干」與「地支」?在中國的歷史上使用干支紀年法,即是把十天干與十二地支依陽配陽、陰配陰循序組合起來,計有六十種組合,用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一個周期開始的第一年為「甲子」,第二年為「乙丑」,依此類推,周而復始,循環使用。
天干地支的由來經歷史考證,春秋時期《左傳》隱公篇中記載:「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是敘述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2月22日),有發生日蝕的現象,此為中國先秦時期已使用干支紀日的確切證據。近代考古學家更進一步發現,約於商朝後期商王帝乙時期的一塊甲骨卜辭上,保存著完整的六十甲子圖記,推測應為當時所使用的日曆,這也說明了商朝時期即已開始使用干支方式紀日。而使用於皇帝年號紀年的首例,則是漢武帝時期之太初年號。
目前我們可以確定的是,遠於商朝時期已經廣泛的使用天干地支紀日,並且有了陰陽的概念,而這些曆法成果皆須有發達的天文觀測基礎,故有些天文學者推理,洛書來自於天文觀測的星座圖,另河圖出自於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動態軌跡。但我們深一層思考,從單純的星座圖及觀星紀錄,衍生至神奇的3階數字魔陣,五行的序合生剋,及與天地自然的連繫相印,這其中失落的神秘環節,是由何而來?又為何失傳?
商朝人崇尚鬼神的原因,不僅僅是對未知自然力量的單純敬畏,由其凡事以甲骨卜筮解象,並詳細紀錄日期、卜辭及印證結果,予與妥善保存的現象推測,一定發現天地自然間的某些玄妙相印規則,這其中失落的神秘環節我們無從考據,但也是當今科學界致力探索的未知領域。
由陰陽、五行、河圖、洛書、八卦乃至重卦,這其中離不開3、6、9三個數字,八卦以天地人三爻為單位構成一個卦象,李耳言:「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已說明三的重要性。六為成數中屬陰之第一序位,九為成數中屬陽之最大數字,易經中以六代表陰以九代表陽,且以用九、用六暗喻乾坤兩卦之恆勢,亦揭示六、九的地位。
現代西方科學家們僅是以單純的數字關係,以數學邏輯發現河圖中縱橫五個數字,任意組合後相乘之積,其眾數和必為6。洛書中各行、列裡三個數字之和為15,其眾數和必為6;另各行列裡三個數字隨機組合,取兩組之乘積其眾數和必為9、取兩組相加之和其眾數和必為3、取三組相加之和其眾數和必為9。在讚嘆其中巧妙的同時,卻無法了解數字背後的內涵。
待續……